文
誰最中國
来源
誰最中國(ID:shuizuizhongguo1)
书写,是一种能力。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常常能令人另眼相看。
过去的人常常写信。看一个人写的信,首先是要明白对方传达的意思——这属于文字的实用功能。
如果读完之后,还忍不住一看再看,逐渐忘记了字面的意思,沉浸于字的线条、间架结构所带来的美感——这时,才能称之为“书法”,才产生了审美。
一个人的书法,大多以楷书为基本功,写成的 个字很可能是“永”。“永”字中包含了汉字的主要笔画,据说当年王羲之练这一个字练了许多年,后来流传下来了“永字八法”。
王羲之年少的时候,有一位卫夫人教他写字,她的书法诀要是《笔阵图》。《笔阵图》或许是“永字八法”的前身,它指导人写基本笔画,却又不像是在讲怎么写。
比如,“、”,如“高峰坠石”。这一“点”,如何写?不给你讲技巧,而是要让你感觉到:山峰之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
这块石头,有重量,有质感,坠落时还会有速度、有力量……《笔阵图》一边教书法,一边叩开丰富的感觉世界。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再如:“一”,如千里阵云,像云层在辽阔的天际排开阵势,延展伸张;
“丨”,如万岁枯藤,像一根顽强坚韧的老藤,看似枯老,却毫不妥协;
“?”,如崩浪雷奔,像汹涌而来的滔滔潮水,连绵不绝,咆哮如雷……
《笔阵图》和“永字八法”一样,都是先把字拆开,把字义消解,在笔画中进入视觉的审美,并调动起身体丰富的感觉,去体会,去感悟。
△冯承素摹兰亭序
审美,是跟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活动。失去了回归自身的感受,艺术和美都只是徒具形式而已。
书法的美,是与生命相通的。“高峰坠石”,学习了重量与速度;“千里阵云”,感受了开阔的胸怀;“万岁枯藤”,懂得了强韧的坚持……通过书法,我们可以感知世界一切现象,这也是书法美学的意义。
原来,卫夫人之于王羲之,不只是书法老师,也是生命的老师。
△图片|誰最中國
一个汉字,是一个表达概念的符号,也是一个表现生命的单位。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人写的字能够成为艺术品,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象形的字,可以在抽象的点、线、笔画中,表现一个生命体的骨、筋、肉、血;而中国的毛笔,铺毫抽锋,极富弹性,所以巨细收纵,变化无穷。
书法的世界,因此有了丰富的想象、勃勃的生机。
△怀素:自叙帖(局部)
唐朝的张旭,用书法表现世间各种形象:“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通过自己的情感体会,这些形象都是“可喜可愕”的。
张旭的楷书写得非常好,但热爱狂草更多一些,这种书体更利于情感的宣泄。“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一旦有动于心,他就会用草书来抒发。
一幅书法作品,可以展现作者创作时的生命状态,让瞬间挥洒的、永不复得的情感,在纸上凝结成为永恒。
书法,是生命的立此存照。
△
张旭:古诗四帖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
今天很多人去看书法作品,尤其是行书和草书,可能根本无法辨识上面写的是什么字,但仍能感受到那种飞扬的神采。
书法能成为独立的艺术,因为它可以摆脱文字的实用功能,不用表达字形字意,只用线条的形态、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结构的疏密,就能在纯粹的视觉美感中表现出神采。
王羲之的行书,遒美健秀,心随笔行,在浪漫的时代里只做真实的自己;欧阳询的楷书,规矩方圆,是书写的典范,也是做人的楷模;张旭、怀素的草书,合称“颠张狂素”,颠和狂,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调性!
△怀素:论书帖
据说,当年张旭看了公孙大娘舞剑,在顿挫的神韵和豪荡的气势中,顿开茅塞,领悟了狂草的笔法。
《新唐书》里还说,张旭会在酒醉之后,“以头濡墨”。这甚至已经算是一种即兴的表演艺术:以肢体的动作,带起墨的流动、泼洒,倏忽之间变化无常,如急风骤雨般不可遏制。
杜甫看过公孙大娘舞剑之后,写过一首诗,其中一句“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为同时写书法美学和身体美学的佳句。
“来”与“罢”,是“动”和“静”,是“放”和“收”,是“速度”和“静止”。“雷霆”,是向外爆发的力量;“江海”,则是向内含蓄凝聚的力量。
书法和舞蹈, 都不只是体现外在的形式,而是要向内寻找身体的力量,还有生命的各种可能。
林怀民的“云门舞集”,曾编排书法系列的三部曲。
从行草到狂草,舞者的翩跹身影,恰似书家手下飞舞的笔墨。舞者用身体的动静收放,诠释着书法的美丽意象:用身体的形态,模拟“永字八法”;用身体的舞动,呼应书写的笔迹;用身体的张力,表达墨的酣畅淋漓……
蒋勋先生在评价这部舞剧时说:
“舞者的身体,像洪荒里的 声婴啼,有大狂喜,也有大悲怆。”
“舞者的身体用到 ,飞扬在空中,翻卷腾跃,像狂风里的乱叶,像一朵落花,挣扎着离枝离叶,像最孤独的武术,没有可以征服的对象,回来征服自己。”
书家落笔之时,何尝不是一个舞者?
他们感受着自己的气息,用身体的律动运笔,调动整个生命的气势,聚合,发散,跳跃,低盘……墨的酣畅,也是身心的酣畅,它是自由自在的,也是因循法度的,有凝固的墨迹,也有律动的灵*。
用毛笔写字,是全身的投入,也是一种生命的呼吸。或许人生就如这书法、如这舞蹈,上一刻平铺直叙,下一刻峰回路转,停顿时安静得像一座山,引导时像泉水汩汩涌流不断。
那些毛笔字,用书写与生命的重叠记忆,讲着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东西。因此,纵然隔了千百年的时光,它们仍然无比鲜活,无论何时拾起,都能把灵*重新唤醒,恍若复生。
THEEND
绝美书写礼盒扫码即可购买▽
“君子藏器”凤眼竹狼毫行囊笔(6-8号)扫码即可购买▽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周志文: 的孔子
严晓星:漫谈金庸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徐新对话刘成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 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 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 期:南京运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从南京到世界: 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长三角论坛新春学术雅集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新书分享会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
《谢辰生口述》
《袍哥》
《年羹尧之死》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传奇中的大唐》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