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李峰

白癜风诊疗规范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lff/140718/4428278.html

证券时报记者张淑贤

12月10日,《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制定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简称《建议》)全文公布。《建议》指出,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 城市群的核心引领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窗口和城市标杆。“十四五”期间,上海硬核措施有哪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点在哪?进博会和临港新片区等如何助力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证券时报记者专访了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会计学教授、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联席院长李峰。

李峰表示,“十四五”期间,上海提出要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简单的量变不叫奇迹,奇迹应是从量到质的变化,‘新奇迹’应包括改革开放的高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质生活等。”

“高质量发展是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的核心,意味着发展模式与过去几十年不同,不再依靠人口红利和规模优势,而是要诞生全球范围内首创的产品、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李峰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上海将转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提出要在“十四五”期间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这一提法意味着什么?在您看来,“新奇迹”应包括哪些领域?

李峰:“奇迹”应该是从量到质的变化,不是简单的量的变化,GDP从1万亿元到2万亿元,如果只从量上增加,这就算不上奇迹。

与10年前相比,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已经步入新常态,上海经济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此背景下,上海将由过去依靠“人口红利、规模优势”的发展模式转向高质量发展模式。

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应包含改革开放高地、城市治理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居民高品质生活等方面。其中,高质量发展是核心,如果没有高质量发展,其他方面都没有着眼点。

作为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上海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模式引领全国,但从产业结构看,也有一些短板。比如,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未来在科创产业的发展上需要有质的突破,不再是简单的要求跨国公司研发中心落户,而是要实质性诞生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产业转化成果。

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同样应如此。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上海可以说是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全的城市之一,集聚的金融机构包括外资金融机构数量也非常可观,未来应寻求“质”的突破,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市场双向流动方面寻求突破,从金融中心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打造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资源配置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结合“十四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和背景,您认为上海应如何构建“高质量发展”模式?

李峰:目前一个非常清晰的趋势是,过去几十年,信息革命等推动了全球化发展,但也导致世界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国内贫富差距加大,欧美近年来出现了反全球化及区域一体化潮流,发达国家贸易及技术壁垒日益增加。

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下,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上海而言,依然要坚持国际化,这是由上海这座城市的定位和特色以及中国未来发展的需要决定的——国际化、开放是上海的特质,坚持改革开放是上海的基因。同时上海要在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发挥自身优势引领中国的改革开放。

“十四五”期间,上海要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用质量和效益代替规模和速度,具体包括结构改进、产业转移等,上海集中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及一些新的场景产业。

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证券时报记者:您刚才也提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中,上海应扮演的角色是什么?

李峰:上海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打造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节点与链接”是上海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与角色。

一方面,上海要融入国内大循环。中国市场巨大,上海应该加快产业转移步伐,通过加强地区间合作及打造产业转移平台促进上海不再具备比较优势产业的转移。同时,上海应深度融入长三角,在产业发展、数据化信息共享等方面将长三角作为一个区域模块进行通盘考虑,在带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同时,引导本地区融入更加广阔的国内大循环体系。

另一方面,上海应发挥桥梁作用,努力成为“走出去”的 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在服务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开放发展的战略主动。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例,上海以进博会为抓手,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国内外市场联动。过去几十年,以广交会为代表的展会,将外商吸引到中国,采购中国的商品。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与世界分享国内大市场,借助进博会,吸引国外展商销售产品。进博会彰显了一个国家的姿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开放精神和决心。

此外,临港新片区也是上海链接双循环的一个抓手。未来,上海应在临港新片区探索实现境内外人流、物流、资金流的联通,这需要争取一些突破性的开放*策落地临港新片区,比如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等。作为先行先试的区域,突破性的开放*策应首先在临港新片区先行先试,再复制推广至上海全市、长三角乃至全国。

证券时报记者:在推动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方面,上海应该如何做好对外开放、对内开放两篇大文章?

李峰:就像深圳依托大湾区一样,上海的优势一定要依托长三角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来上海的产业将侧重于附加值 的部分,供应链方面的很多产业都需转移出去,但金融中心的打造又需要依托实业和产业需求,因此上海要依托长三角和全国各类需求出台规划。

具体来看,对内,上海要把大国经济内需为主导、内部可循环的文章做足,在要素配置中占据关键环节,在供需对接中锻造关键链条,在内需体系中打造关键支撑,助力国内经济循环更加畅通;对外,把国内国际双循环能量交换的文章做足,构建要素链接、产能链接、市场链接、规则链接,形成独具优势的战略通道,助力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着眼于打造人民币资产配置中心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近年来一直提出要配置全球资源,未来在哪些方面可以有所作为?

李峰:上海吸引外资方面的成果不错,但还没有达到配置全球资源的程度,比如,中国企业去境外上市,引进国际投资者还不能在上海完成,因为上海缺乏国际投资人,尽管很多国际机构都在上海设有分支机构,但很多业务还没法开展。

上海提出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的目标是非常正确的,上海要成为国内外链接的平台,这一平台要成为全国“走出去”的跳板、“引进来”的前沿阵地。

上海这一国内外中心节点的地位,如何做到?一定要发挥临港新片区的作用,中国开放的模式一直以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会瞬间打开,比如我们应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国际金融市场交易平台,把新片区的功能与作用发挥出来,以人民币国际化为突破口,打造人民币资产的全球配置中心。

上海的目标不是成为美元或欧元等其他货币的资源配置中心,上海的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一定是以人民币为核心,吸引全球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和需求。人民币国际化、资本项目可兑换短期内在全国范围内可能性不大,上海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要有突破的话,临港新片区是一个抓手,率先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桥头堡。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上海配置全球资源的长板和短板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峰:长板方面,上海具有无可比拟的营商环境优势,以及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同时,上海的国际化是非常大的优势,很多国际化人才,虽然在长三角其他城市工作,但都把家安在上海。

短板方面,主要是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仍不足,上海集聚的 企业并不算多,目前仅有7家财富强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对标“枢纽型全球城市”,上海还存在显著差距。同时,人才总量还可以,但结构欠缺,比如金融从业人员50万人,但传统门店类、非标金融产品销售人员很多,高端的金融服务业,特别是国际化金融人才有一定欠缺。

未来应在加快集聚 企业,由全球资源承接到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转变,加快培育全球城市功能,同时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以及精心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等。

先行先试探索经济模式的新突破

证券时报记者:“五型经济”是上海近期才出现的新名词,在您看来,五型经济对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体现在哪?

李峰:“五型经济”是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过去几十年,包括上海在内的发展模式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人口红利,创新多数属于跟随式,目前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可以说进入“无人区”,上海要引领中国经济转型,一定要诞生全球范围内首创的产品、科技创新以及模式创新。创新对上海而言特别重要,因为上海是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为全国其它地方探索经济模式的新突破。以前是copytochina,未来希望是copyfromchina,也就是说中国要成为商业模式的引领者,这在目前逆全球化趋势及科技壁垒加大的国际格局下,显得尤其重要。未来,全球范围内可能存在两大模式,一个是以美国为主的模式,一个以中国为主的模式,两个模式既存在交流互鉴,又有自身独特的环境和土壤。只有坚持创新,才能孕育出适合我们国情的发展模式,我们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证券时报记者:未来,上海应从哪些方面打造“五型经济”?

李峰:比如,打造服务型经济方面,上海作为一个城市,腹地很浅,一定要转向服务型经济,就像发达国家的发达地区一样,一、二、三产业结构都有一定倒挂,最终的发展方向肯定是服务型经济。

开放型经济方面,上海把国际化作为自己的特色,开放型经济在当下时点要特别强调,有些人认为,在疫情全球流行的背景下,一定要走以国内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但上海的特色和优势是开放和国际化,这个要特别强调。

未来,上海在发展“五型经济”方面,需要有清晰的规划和思路,发展的着力点可能要靠民营经济,上海应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在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同时,还可以吸引长三角区域 的民企在上海设立第二总部等。

同时,上海还应着力发展更能体现策源功能的新经济,着力提升实体经济中的创新含量,着力发展应用新技术的数字新服务,着力发展传统线下流量和新型线上流量并重的流量经济等。

证券时报记者:上海提出要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您如何看待城市数字化转型这一课题?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具有哪些优势?

李峰:数字化转型将深刻影响经济的方方面面。当越来越多的信息通过物联网传感器收集之后,通过5G的方式进行实时传输,人类的生活、工作、通讯信息都以数字化方式保存,将对资源配置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

上海提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意在推动整座城市整体迈向数字时代。其目的在于,提升城市巨系统的运行效率、配置效率和产出效率。以大数据深度运用为驱动,倒逼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深刻变革,引领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全面创新。

上海在城市数字化转型方面是有优势的,包括科技优势、人才培养优势、应用产业的优势及全球影响力方面的优势。

继续打好浦东改革开放这张

证券时报记者:在新起点上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仍然是上海“十四五”期间的一大 ,上海应如何利用好浦东这张 ?

李峰:中央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将赋予浦东新区改革开放新的重大任务。未来,上海还应支持浦东先行先试,成为高水平对外开发的 ,比如市级部门充分对浦东放权等,同时真正发挥上海自贸区以及临港新片区的功能与作用。

除了未来一些突破性*策有可能落地临港新片区外,在开放的新格局下,浦东找准自己的定位,还是有很多文章可做的,比如上海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引进尤其重要,浦东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否可以率先建立外籍人士的白名单制度,有针对性地推出相关服务。浦东首创性改革成功后,经验再在上海全市进行复制推广。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是上海国际金融、航运等中心的基本建成之年,在您看来,“十四五”期间,上海还应如何升级金融、航运等功能?

李峰:上海金融功能升级方面,就如前面所讲,应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资源配置功能,同时积极探索上海自贸区以及临港新片区更高水平的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让离岸金融中心真正落地等。人民币国际化是基础,如果没有人民币的国际化,上海就很难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此外,外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比较欠缺,未来,上海应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上海航运功能升级方面,上海未来应提高现有航运企业附加值及数字化创新,同时突破高端航运服务,提高其国际化辐射能力,如航运相关的保险、仲裁、法律等,最终实现航运中心建设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机联动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734.html